发布于 2025-05-05
9795次浏览
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造成,发生率和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表现出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表现出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可停止,一般需0.5~2个月。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3.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最多见,和人类世代饮食习惯造成基因改变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造成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