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什么病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因不明、以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且心室流出道不梗阻为主要特征、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心肌疾病,病因主要为遗传因素及次要环境因素,病理生理有心肌肥厚、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等改变,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MRI等,治疗与管理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随访监测,需长期关注管理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通常以室间隔肥厚较为常见,但心室流出道不发生梗阻。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个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
二、病因
1.遗传因素:约60%-70%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基因变异,常见的相关基因有MYH7、MYBPC3等,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心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心肌细胞异常肥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遗传因素发病,家族中有此类疾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其他因素:虽然目前明确遗传是主要病因,但一些环境因素可能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相对遗传因素而言,其作用较为次要。例如,某些内分泌紊乱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心肌肥厚的过程,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三、病理生理改变
1.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异常增大、排列紊乱,导致心室壁增厚。这种肥厚可发生在心室的不同部位,如室间隔、左心室游离壁等。对于儿童患者,心肌肥厚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异常;成年人则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肥厚情况进一步加重,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2.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由于心肌肥厚,心室壁僵硬,心室的舒张受限,充盈量减少。这会影响心脏的血液回流和泵血功能,使得心脏在舒张期不能充分充盈,进而影响心脏的整体输出量。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可能会使病情相对加重。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心脏检查时偶然发现心肌肥厚。这种情况在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可能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
心悸:患者可能感觉心脏跳动异常,可快可慢,这种情况可能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心悸症状,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被家长发现异常表现。
呼吸困难:活动后或静息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肺淤血引起的。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可能会因心脏负荷变化而使呼吸困难症状有所波动。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为隐痛、压榨性疼痛等,与心肌缺血有关。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胸痛时需要更加警惕心脏方面的问题,而儿童出现胸痛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
2.体征
心脏杂音:一般没有典型的流出道梗阻相关的收缩期杂音,但有时可能会存在由于心肌肥厚导致的相对性二尖瓣反流等引起的杂音。医生在听诊时可发现心脏杂音的异常情况。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出现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等表现。儿童患者的心电图可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判断。例如,儿童的心室壁相对较薄,心电图表现可能没有成年人典型,但如果出现异常高电压等情况也需要引起重视。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以及心室腔的大小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能够清晰观察到心室壁的厚度,尤其是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等指标,一般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脏结构处于发育阶段,超声检查时需要准确测量相关指标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肥厚。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心肌肥厚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更详细地显示心肌的形态、结构以及心肌纤维化等情况。在诊断不明确时,可考虑进行心脏MRI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六、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等长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限制过度的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荷。成年人则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心理支持:患者可能会因疾病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心理状态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改善症状和预后,如美托洛尔等药物,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流出道梗阻相关的症状(虽然本症无流出道梗阻,但可改善心肌舒张功能等)。但在药物使用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3.随访监测: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监测心肌肥厚的进展情况、心脏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定期随访,观察心脏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需要长期关注和管理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