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右心衰竭紧急处理需多学科协作,核心目标是纠正低心输出量、降低右心室后负荷、改善组织灌注并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需个体化。具体措施包括一般治疗与监测(体位管理、氧疗与呼吸支持、循环监测)、药物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抗凝治疗)和病因治疗(针对肺栓塞、右心室梗死、心脏压塞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需特别注意用药及治疗方式。缓解后需长期管理,针对病因治疗,定期随访评估,加强患者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
一、急性右心衰竭的紧急处理原则
急性右心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急性障碍导致的循环衰竭,需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治疗。其核心治疗目标为快速纠正低心输出量、降低右心室后负荷、改善组织灌注,同时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需根据病因(如肺栓塞、右心室梗死、心脏压塞等)个体化制定方案。
二、具体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与监测
(1)体位管理: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右心室前负荷。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导致压疮,定期协助患者翻身。
(2)氧疗与呼吸支持: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或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低氧血症。对合并呼吸衰竭者,需及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但需警惕正压通气对右心室后负荷的影响,需动态调整参数。
(3)循环监测: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及心输出量,评估容量状态及右心室功能。老年患者或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更谨慎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容量过载。
2、药物治疗
(1)血管活性药物:
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低心输出量患者。需注意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尤其对既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史者。
②血管扩张剂: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可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右心室后负荷。但需严密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导致冠状动脉灌注不足。
(2)利尿剂:呋塞米等袢利尿剂可快速减轻体循环淤血,但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及低血压。老年患者或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从小剂量起始并监测尿量及肾功能。
(3)抗凝治疗:对肺栓塞导致的急性右心衰竭,需立即启动抗凝治疗(如肝素、低分子肝素)。但需评估出血风险,尤其对近期有手术史或活动性出血者。
3、病因治疗
(1)肺栓塞: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但需严格掌握禁忌证(如近期颅内出血、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对中低危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2)右心室梗死:需紧急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需评估手术风险及获益。对合并心源性休克者,可考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3)心脏压塞:需紧急行心包穿刺引流,但需警惕操作并发症(如心脏穿孔、气胸)。对复发性心包积液者,可考虑心包开窗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器官功能减退,对血管活性药物及利尿剂的耐受性较差。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避免药物蓄积导致的不良反应。
2、孕妇:孕妇发生急性右心衰竭时,需权衡母体与胎儿安全。溶栓治疗及抗凝药物可能增加胎儿出血风险,需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3、儿童:儿童急性右心衰竭常由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导致,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如某些血管活性药物。
4、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尿剂及血管活性药物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对需行造影检查者,需选择等渗或低渗造影剂,并充分水化以预防造影剂肾病。
四、长期管理与随访
急性右心衰竭缓解后,需针对病因进行长期管理。对肺动脉高压患者,需规律使用靶向药物(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对心功能不全者,需定期随访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加强患者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盐、控制体重),以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