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上,脊柱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局部疼痛等,脊柱转移瘤全身状况较好、局部疼痛剧烈;影像学检查中,X线、CT、MRI各有不同表现;实验室检查里,血常规、PPD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各有特点。
一、临床表现方面
1.脊柱结核
全身症状:多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这是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消耗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但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结核杆菌侵袭而出现此类全身症状;成年人若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也可能出现。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疼痛是常见表现,初期为轻微钝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伴有脊柱活动受限,病变椎体周围可能形成冷脓肿,若冷脓肿破溃可形成窦道。
2.脊柱转移瘤
全身症状:全身状况相对较好,一般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除非转移瘤患者同时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但多数情况下以原发肿瘤相关表现为主,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若原发肿瘤是乳腺癌、肺癌等,在相应年龄段和性别中更易出现脊柱转移。
局部症状:疼痛是主要局部症状,疼痛较为剧烈,呈进行性加重,夜间痛明显,脊柱活动受限相对不如脊柱结核明显,很少形成冷脓肿等表现。
二、影像学表现方面
1.X线检查
脊柱结核: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多累及相邻两个椎体,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病变椎体周围可见软组织阴影。儿童脊柱结核因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质破坏同时可能伴有椎体变形等表现。
脊柱转移瘤:X线可见椎体骨质破坏,多为单个椎体受累,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可发现原发肿瘤的相关影像表现。
2.CT检查
脊柱结核:能更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的范围、程度,以及周围冷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可发现椎体松质骨内的早期破坏灶,对于判断脊柱结核病灶是否累及椎管等结构也有重要价值。
脊柱转移瘤:CT可明确椎体骨质破坏的细节,如骨皮质破坏、骨小梁破坏等情况,能较好地显示转移瘤在椎体及附件的侵犯范围,有助于评估对脊髓等结构的压迫情况。
3.MRI检查
脊柱结核: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等病变,可清晰显示结核病灶累及的范围,包括椎间盘、椎旁软组织等,表现为椎体及椎间盘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椎旁冷脓肿在T2加权像上多呈高信号。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基本一致,但儿童因骨髓造血活跃,骨髓水肿等表现可能更明显。
脊柱转移瘤:MRI可早期发现脊柱转移病灶,表现为椎体及附件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能多方位显示肿瘤对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侵犯情况,对于判断转移瘤的范围和分期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脊柱结核: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这是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脊柱转移瘤: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除非患者合并感染等情况,此时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2.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脊柱结核:PPD试验多呈阳性反应,提示有结核杆菌感染,但需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PPD试验阳性的诊断价值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成年人PPD试验阳性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也不能仅凭此确诊。
脊柱转移瘤:PPD试验一般呈阴性反应,但也有少数情况因患者同时合并结核感染而呈阳性,需仔细鉴别。
3.肿瘤标志物检查
脊柱结核:肿瘤标志物一般无明显升高,若有升高需考虑是否合并肿瘤等其他疾病。
脊柱转移瘤:若原发肿瘤有相关肿瘤标志物升高,如肺癌患者癌胚抗原(CEA)可能升高,乳腺癌患者糖类抗原15-3(CA15-3)可能升高,此时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提示脊柱转移瘤的可能,但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