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5273次浏览
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在妊娠末期至产后5个月内首次发生的心肌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病因
病毒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可导致围生期心肌病。
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导致心肌损伤。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基因突变。
其他因素:高龄、多胎妊娠、有心脏病史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症状
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严重时端坐呼吸。
心悸: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可有心前区不适。
乏力: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
水肿: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腹水。
3.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史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检查等,可明确心肌损伤的程度。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评估心肌功能和结构。
心脏活检:有创检查,可明确病因,但一般不常规进行。
4.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低盐饮食、吸氧等。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药物等,以减轻症状、改善心功能。
起搏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时可安装起搏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于心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
心脏移植: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5.预防
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期合并症。
产后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复查:产后应定期复查,监测心功能。
总之,围生期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母婴健康均有较大影响。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应加强孕期保健,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