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紫癜具皮肤黏膜出血倾向好发四肢远端表现,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象见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且未成熟为主产板型减少,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鉴别。
一、临床表现图特征
血小板减少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倾向,皮肤可见散在针尖至粟粒大小瘀点、瘀斑,好发于四肢远端,压之不褪色。儿童患者因活动较频繁,可能在磕碰后易出现局部皮下出血;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在皮肤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需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幼儿期因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出血表现可能更易被忽视。
二、实验室检查图内容
1.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一般低于100×10/L,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多正常;2.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且以未成熟的巨核细胞为主,表现为成熟障碍,即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这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血小板减少紫癜的典型骨髓象特征,不同病史患者的骨髓象变化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如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时骨髓象会有相应复杂表现。
三、鉴别诊断图要点
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呈增生低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可见幼稚细胞,骨髓象有大量原始及幼稚细胞。不同病史情况下鉴别重点不同,如有既往血液系统疾病史的患者,鉴别时需结合既往检查资料综合判断,儿童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统特点,在鉴别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生概率和表现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