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基因突变致心肌肥厚、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的心肌疾病,核心病理是心肌肥厚,可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等,各年龄段可发病,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治疗分一般原则、药物、手术,预后个体差异大,需定期随访等管理
一、定义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其特征为心肌肥厚,但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现象。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肌疾病,主要是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导致。
二、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肥厚是其核心病理改变,通常以室间隔肥厚最为常见,但也可累及左心室游离壁等部位。心肌肥厚会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纤维化等,进而影响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心肌舒张功能受损较为突出,表现为心室僵硬度增加,心室充盈受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青、中年,男性略多于女性。一些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被发现。而有些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导致肺淤血引起,在活动时加重;还可能出现乏力、胸痛等症状,胸痛的机制可能与心肌肥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强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心肌的负担,使症状更易出现或加重。
2.体征:心脏听诊可能闻及第四心音,这是由于心房收缩时血液快速进入肥厚的心室引起心室壁振动所致。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等表现。异常Q波的形成与心肌肥厚导致的心肌除极向量改变有关。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心肌肥厚的部位、程度,测量心室壁厚度等。例如,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大于1.3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通过超声心动图还能评估心室的舒张功能等情况。
3.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心肌肥厚的评估更为精确,能够准确测量心肌厚度、心肌质量等,还可以发现心肌纤维化等情况,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管理。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肌肥厚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等长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加重心肌肥厚。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其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舒张功能;还有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也能改善心肌舒张功能,缓解症状。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病情评估后的个体化方案。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室间隔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谨慎评估。
六、预后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长期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定期随访、规范的治疗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