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5
7520次浏览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细菌
草绿色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50%~80%。
牛链球菌:约占10%~20%。
其他细菌:如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真菌
念珠菌属: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
3.其他微生物
立克次体:如Q热立克次体。
衣原体:如鹦鹉热衣原体。
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
这些致病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血液传播
感染性微生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在心脏内膜上定植、繁殖,导致感染。
常见的感染源包括细菌感染、真菌血症、病毒血症等。
2.医源性因素
心脏手术、介入治疗、导尿管插入等操作过程中,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可通过器械带入心脏,引发感染。
长期留置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等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邻近器官感染蔓延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直接蔓延至心脏,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4.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疗或化疗等情况,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易感性。
诊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心脏杂音、贫血、脾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阳性等。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心脏赘生物等特征性改变。
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生素治疗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疗程较长。
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和血药浓度。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如心脏瓣膜穿孔、破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等。
3.支持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补充营养、纠正贫血等。
4.预防措施
对于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等,应采取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
总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的发生。如果出现发热、心脏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