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盲症主要症状是黑暗环境中视力明显下降即暗适应能力下降,儿童、成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在不同阶段有相应表现,且早期表现不典型但会逐渐加重,影响不同人群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
1.暗适应能力下降
儿童方面:儿童若患有夜盲症,在从明亮的室外进入昏暗的室内时,可能很快就会出现看不清周围物体的情况,比如在傍晚从户外走进室内,正常孩子能够迅速适应室内光线看清东西,但夜盲症儿童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渐看清,而且在黑暗的环境中玩耍时,行动会受到明显影响,容易碰撞到物体。这是因为儿童的视觉系统尚在发育中,夜盲症对其视觉功能的影响更为凸显,暗适应能力下降会干扰他们日常的活动,像在晚上参加户外活动或者在光线不足的房间内活动时都会受影响。
成人方面:成人夜盲症患者在进入电影院等较暗的场所时,起初会觉得眼前一片模糊,需要过一会儿才能逐渐看清周围的座位等情况。在夜间开车时,也会面临很大困扰,在光线较暗的路段,视力下降会影响对路况的观察,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这是由于成人的视觉系统已经相对稳定,夜盲症导致的暗适应能力下降会直接影响其在日常活动中的视觉功能,尤其是涉及到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活动。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是由某些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引发的夜盲症,本身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除了夜盲的表现外,可能还会伴随基础病史相关的一些症状,比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可能还会逐渐出现视野缩小等症状,并且随着病情进展,夜盲症状会逐渐加重,暗适应能力下降会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日常的工作、出行等方面都会受到极大限制。
2.早期夜盲表现不典型但逐渐加重
儿童早期:儿童早期夜盲症可能表现为在黄昏时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说看不清东西,但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儿童可能表达不够准确或者家长没有意识到是视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夜盲症状会逐渐加重,在黑暗环境中的视物障碍会越来越明显,比如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在夜间户外玩耍时,其他孩子能清楚看到远处的物体,而夜盲症儿童可能只能看到很近范围内的东西,并且行动变得迟缓、clumsy(笨拙)。
成人早期:成人早期夜盲可能只是在长时间处于黑暗环境后突然转换到明亮环境再回到黑暗环境时,感觉视力恢复变慢,但可能不会立即重视,认为是偶尔现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夜盲症状会逐渐加重,比如以前在光线稍暗的餐厅还能看清菜单,后来就需要更亮的光线才能看清,之后在夜晚的街道上行走也会觉得视物困难。
基础病史相关人群早期: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在早期夜盲症状可能被基础病史的其他症状所掩盖,比如本身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早期可能更关注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下降等情况,而忽视了夜盲这一伴随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夜盲症状会逐渐凸显且加重,对其视觉功能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其基于视觉的各种活动,如阅读、工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