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包括妊娠哺乳期因激素变化泌乳及青春期因激素波动暂时溢液;病理性有乳腺导管扩张症(中老年人多见,溢液浆液性或血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年女性,溢液黄绿、棕或血性)、乳管内乳头状瘤(40-50岁女性,溢液血性或浆液性)、乳腺癌(中老年或年轻化女性,伴肿块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甲减表现,垂体瘤育龄女性可致催乳素高、月经紊乱等),发现乳头溢液应及时就医检查,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并观察溢液变化反馈医生。
一、生理性乳头溢液
(一)妊娠哺乳期
女性在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乳腺开始分泌乳汁,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尤其是催乳素水平升高,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即可。
(二)青春期
部分青春期女性可能出现乳头溢液,多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有关,通常是暂时的,随着身体发育激素水平逐渐稳定,溢液可能自行消失,需密切观察。
二、病理性乳头溢液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
1.发病机制: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物质积聚,引起导管扩张,导管内容物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
2.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中老年人多见,与乳腺导管的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
1.发病机制: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囊性扩张,可导致乳头溢液,溢液多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
2.好发人群:多见于中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有关。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
1.发病机制: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管内的良性肿瘤,瘤体血管丰富,容易出血,从而引起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也可呈浆液性。
2.好发人群:以40~50岁女性多见,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四)乳腺癌
1.发病机制:乳腺癌细胞侵犯乳腺导管,导致导管内异常分泌物排出,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同时可能伴有乳腺肿块、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表现。
2.好发人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五)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激素调节紊乱,可能影响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乳头溢液,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其他表现,如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
2.垂体瘤:垂体瘤可导致垂体分泌异常,如催乳素瘤可使催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引起乳头溢液,同时可能出现月经紊乱、视力下降等症状,好发于育龄女性。
当发现乳头溢液时,无论何种年龄、性别,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乳头溢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同时要注意观察溢液的颜色、量等变化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