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损伤等致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发的综合征,病因包含椎间盘退变、损伤、妊娠、遗传、发育异常等,症状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受压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卧床、牵引、理疗、药物)和手术,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避免腰部外伤、孕妇合理控重及锻炼、老人定期体检、儿童避免腰部过度受力。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椎间盘退变:这是发病的基础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等,椎间盘的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下降。2.损伤:慢性劳损、急性损伤等可促使椎间盘突出,如长期弯腰劳作、腰部突然扭伤等。3.妊娠: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及腰部负荷增加,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4.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存在椎间盘先天性发育异常,增加患病风险。5.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脊柱发育异常情况,使腰椎应力分布改变,易导致椎间盘突出。
三、症状
1.腰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刺激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中的神经纤维引起,可为持续性钝痛或发作性剧痛。2.下肢放射痛:突出的髓核刺激神经根,导致沿神经根走行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喷嚏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3.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严重突出时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等。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症状演变等情况。2.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可初步判断神经根受压情况。3.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观察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等。-MRI:对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脊髓受压情况显示更清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一般3周左右。-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等,但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等情况,通过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六、预防
1.保持正确姿势:日常工作、生活中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等不良姿势,站立或坐位时应保持脊柱正直。2.加强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运动,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3.避免腰部外伤:搬运重物时应采用正确姿势,避免腰部突然受力。4.孕妇注意:孕期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腰部过度负荷,可适当进行适合的孕期腰背肌锻炼。5.老年人定期体检:定期检查腰椎情况,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等问题并及时干预。6.儿童避免腰部过度受力:儿童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腰部过度弯曲的活动,防止影响脊柱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