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营造温度适宜、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建立固定作息的睡眠生物钟,运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重睡眠环境安全舒适及睡前活动,孕妇优先非药物方式、调整睡姿与放松心情,老年人需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适度睡前活动且避免睡前大量饮水。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整:营造适宜睡眠的环境至关重要,卧室温度宜保持在18~25℃,过冷或过热均可能干扰睡眠。同时需保持环境黑暗,可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还可借助白噪音机等设备营造安静环境,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2.睡眠习惯调整:建立规律的睡眠生物钟,每天尽量固定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宜大幅改变作息,长期坚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质量。例如,每天固定22:00左右上床,次日6:30左右起床,形成稳定的睡眠周期。
3.放松技巧运用:
深呼吸:采取舒适坐姿或躺姿,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进行,每次持续5~10分钟,通过深呼吸可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利于入睡。
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将肌肉收紧5~10秒后再放松,依次向上至腿部、腹部、肩部、颈部、面部等部位,逐一进行肌肉的收紧与放松,可有效缓解身体的紧张感,促进放松入睡。
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某个固定意象,排除杂念,让思维平静下来,每次冥想时间可从5分钟逐渐延长,通过冥想帮助身心进入放松状态,进而促进入睡。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睡眠环境需格外注重安全性与舒适性,睡前应避免剧烈玩耍或观看刺激性动画、视频等,防止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平静。可通过讲温馨故事、轻柔哼唱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同时保证卧室环境适宜,如温度适中、光线柔和。
2.孕妇:孕妇助眠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助眠手段。可通过调整睡姿,如采取左侧卧位,既能保证胎儿血供,又可一定程度缓解身体不适;还可通过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可进行简单的孕期放松操或与家人交流舒缓情绪来助眠。
3.老年人:老年人睡眠较浅,同样需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温度适宜。可适当进行温和的睡前活动,如睡前1小时左右进行慢走等轻度运动,但应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尿频繁影响睡眠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