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牙虫”不存在,牙齿问题主要由细菌引起,发现牙齿问题应及时就诊,浅龋用补牙材料填充,中龋或深龋需相应治疗;要通过保持口腔清洁(刷牙、用牙线)、控制糖分摄入、定期口腔检查来预防龋齿。
一、牙虫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
首先要明确,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牙虫”其实是一种误解,口腔内并没有真正的虫子。导致牙齿出现问题的主要是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逐渐侵蚀牙齿硬组织,形成龋齿(蛀牙)。
二、发现牙齿有问题的应对方法
当发现牙齿可能因为细菌侵蚀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口腔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牙齿龋坏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浅龋阶段:如果龋坏较浅,医生会使用专业工具去除龋坏的牙体组织,然后用补牙材料进行填充。常用的补牙材料有树脂材料等,这些材料可以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阻止龋坏进一步发展。
中龋或深龋阶段:若龋坏已进展到中龋或深龋,去除龋坏组织后,可能需要先进行安抚治疗(如果牙髓有轻微敏感症状),然后再进行填充。对于深龋接近牙髓的情况,有时还会先垫底再填充。
三、预防龋齿的重要性及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刷牙:每天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比如,3-6岁儿童每次牙膏用量约为米粒大小即可,避免儿童吞咽过多牙膏。
使用牙线在牙齿缝隙较大的情况下,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儿童使用牙线时可能需要家长协助指导。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如糖果、碳酸饮料等。尤其是儿童,要控制零食的摄入频率和量。因为细菌利用糖分产酸的过程是导致龋齿发生的关键环节,减少糖分摄入可以降低细菌产酸对牙齿的侵蚀风险。
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通过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龋齿等问题,洗牙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菌斑等,维护口腔健康。对于儿童,更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牙齿问题。例如,3岁左右的儿童就可以开始第一次口腔检查,之后根据情况定期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