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就诊科室:感染内科
病因

基孔肯雅热的发生通常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伊蚊叮咬、接触传染源、环境因素、个人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1.基孔肯雅病毒感染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免疫细胞内复制,随后扩散至淋巴结,引发初次免疫反应并产生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液循环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2.伊蚊叮咬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伊蚊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雌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中肠细胞增殖,随后扩散至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当蚊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随唾液注入人体,完成传播过程。

3.接触传染源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体液中含有病毒,若接触者皮肤有破损,病毒可能通过破损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其次,如果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正确洗手而触摸口、鼻等黏膜部位,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4.环境因素

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较高时,伊蚊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数量会增加。而且,积水环境也会为伊蚊产卵和幼虫生长提供场所,成为伊蚊的孳生地,进而增加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风险。

5.个人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感染病毒后,身体难以有效清除病毒,病情恢复相对缓慢。

健康人群可以通过安装纱窗、纱门或者使用蚊帐的方式,阻挡伊蚊进入室内,减少叮咬机会。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如果出现疑似基孔肯雅热的症状,如高热、皮疹、关节疼痛等,要尽快到医院就医。

点击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