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食物中毒是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症状包括胃肠道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全身的发热、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不同病原菌表现有细微差别,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胃肠道症状
1.恶心、呕吐:多为首发症状,患者进食受污染食物后数小时内可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有时可伴有胆汁或血性物。这是因为细菌及其毒素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呕吐发生。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以剧烈呕吐为突出表现。
2.腹痛: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脐周等,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疼痛是由于胃肠道炎症、痉挛等原因引起,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神经末梢,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产生腹痛。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腹痛程度和部位可能略有差异,如沙门菌属引起的腹痛相对较明显。
3.腹泻:腹泻次数不一,轻者每日数次,重者数十次。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部分患者可伴有黏液或脓血。这是由于细菌毒素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引起腹泻。例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腹泻较为常见,大便多为水样或黏液脓血便。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严重者体温可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细菌及其毒素作为致热原,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一般来说,由产毒素的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热相对较为明显,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伴有发热。
2.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频繁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机体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轻度脱水可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弹性稍差等;重度脱水可出现眼窝凹陷、精神萎靡、血压下降、四肢冰凉等,电解质紊乱可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由于其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例如,儿童胃肠型食物中毒时,由于其体液量相对较少,呕吐腹泻后更易发生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胃肠型食物中毒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总体以上述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为主。如果出现疑似胃肠型食物中毒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