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病严重类型,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内动脉血管破裂,临床表现多样,辅助检查有CT、MRI、脑血管造影等,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颅压、控血压、手术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出血量小、部位不重要、治疗及时预后相对好,反之则差。
一、定义
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称为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脑内的动脉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当血压剧烈波动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另外,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也是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原因,脑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壁异常突起,在血压冲击下容易破裂;脑血管畸形则是脑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结构薄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头痛往往比较剧烈,是因为颅内压力增高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接着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迅速陷入昏迷。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如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也可有言语障碍,如说话不清、不能理解他人言语等。
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
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典型表现为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如果出血量大,可导致意识障碍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脑叶出血:症状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偏瘫等;顶叶出血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颞叶出血可出现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可出现视野缺损等。
脑桥出血:大量出血时病情危急,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呕吐、四肢瘫痪等表现,多数在短时间内死亡。少量出血时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即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瘫痪,患者可有意识障碍,但相对较轻。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病情加重时可因压迫脑干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四、辅助检查
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中风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即可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病灶,能明确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大小等,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头颅MRI:对于某些出血早期,头颅CT未显示明显病灶时,MRI可能更早发现病变,尤其是对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出血,MRI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从多个序列观察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脑血管造影:当考虑有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因时,脑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发现异常的血管团或动脉瘤等病变。
五、危险因素及相关人群特点
年龄: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退变、硬化的概率增加,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也升高,从而增加了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风险。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年轻人高血压控制不佳、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更易出现高血压、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生活方式: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破裂出血。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降低,同时还能升高血压,增加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风险。
酗酒: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还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出血倾向,从而增加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当血压波动时,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出血。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病史等人群,发生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例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血管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就更容易出现血管破裂出血。
六、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有糖尿病等合并症,血压控制可更严格,如130/80mmHg左右;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积极治疗高脂血症,通过饮食调整和必要时的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减少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肌肉力量练习,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头颅CT或MRI、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如脑动脉瘤、早期脑动脉硬化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七、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波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对于有意识障碍、呕吐的患者,要防止误吸,需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形成。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但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避免出现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控制血压:一般认为,当收缩压大于20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需要积极降血压治疗,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但降压要缓慢进行,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影响脑灌注。而对于血压不是很高的患者,一般先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出血量较大,如基底节区出血血肿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血肿量大于10ml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手术(如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因引起的出血性脑中风,在病情稳定后,可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后,采取介入治疗或手术夹闭等方法处理病因,防止再次出血。
八、预后
出血性脑中风的预后与出血量大小、出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小、出血部位不太重要、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能恢复部分神经功能,但可能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等;而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关键(如脑干出血)、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往往留有严重的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