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需根据临床指征和粪便检查明确寄生虫类型后选择驱虫药,2岁以下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儿童禁用,用药前需完成血常规等基础检查并调整饮食,用药后需观察排便及并发症,早产儿/低体重儿、慢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儿童用药需谨慎,寄生虫高发区儿童可预防性驱虫并配合生活干预。
一、明确驱虫药适用指征及寄生虫类型判断
1.1临床指征:儿童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尤其是脐周)、食欲减退、体重增长缓慢、夜间磨牙、肛周瘙痒或粪便中可见白色节片(绦虫)时,需考虑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能。
1.2寄生虫类型诊断:需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明确寄生虫种类,蛔虫感染多表现为腹痛与营养不良,蛲虫感染以肛周瘙痒为特征,钩虫感染可导致贫血与便血,绦虫感染可能伴随腹泻与体重下降。
二、驱虫药选择原则及禁忌
2.1药物选择依据:2岁以下儿童禁用驱虫药,因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弱;2~12岁儿童需根据寄生虫类型选择药物,如阿苯达唑对蛔虫、蛲虫、钩虫均有效,吡喹酮为绦虫感染首选。
2.2药物禁忌:肝肾功能不全儿童禁用所有驱虫药;先天性代谢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儿童需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过敏体质儿童用药前需进行皮肤试验。
三、用药前准备及检查要求
3.1基础检查:用药前需完成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测,确保无用药禁忌;贫血儿童需先纠正贫血(血红蛋白<90g/L时暂停驱虫)。
3.2饮食调整:用药前3天及用药后7天需避免高脂饮食,因脂肪可促进药物吸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建议清淡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促进虫体排出。
四、用药后观察及并发症处理
4.1常规观察:用药后需监测儿童排便情况,记录虫体排出时间与形态;若用药后72小时内未排出虫体,需复查粪便寄生虫卵。
4.2并发症处理:出现腹痛加剧、呕吐、发热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部分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若出现过敏反应(皮疹、呼吸困难),需紧急使用肾上腺素。
五、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5.1早产儿/低体重儿:胎龄<37周或出生体重<2500g的儿童,驱虫药使用需延迟至体重>5kg且纠正胎龄>40周,因药物代谢能力不足易引发蓄积中毒。
5.2慢性疾病儿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血液系统疾病的儿童,驱虫药使用需在儿科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5.3营养不良儿童: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第3百分位者,驱虫前需评估营养状态,严重营养不良儿童驱虫后可能因虫体崩解释放毒素导致病情恶化。
六、预防性用药及生活干预
6.1预防性用药:生活在寄生虫高发区(如农村、卫生条件差地区)的儿童,可每年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过度用药。
6.2生活干预: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减少虫卵经口感染;定期清洗玩具与床上用品,防止蛲虫卵残留;避免食用未洗净的蔬菜与未煮熟的肉类,降低寄生虫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