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催乳素高即高催乳素血症,其常见原因有生理性因素(妊娠、哺乳、应激、睡眠)、病理性因素(垂体疾病、下丘脑疾病、系统性疾病)、药物性因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雌激素);表现方面,女性有月经紊乱、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等,男性有性功能障碍、乳房发育、生精障碍等,还有骨质疏松、头痛视力改变等其他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垂体催乳素高的原因
垂体催乳素高即高催乳素血症,其常见原因如下:
生理性因素:
妊娠:孕期女性垂体催乳素会逐渐升高,为产后泌乳做准备,一般妊娠3个月时就可升高,至分娩前可达非孕期的10倍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哺乳:哺乳期女性因乳头受到刺激,会反射性引起垂体催乳素分泌增加,以维持泌乳功能。
应激:剧烈运动、长期紧张、焦虑、疼痛、手术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垂体催乳素短暂升高。比如剧烈运动后几小时内,催乳素水平可能会上升。
睡眠:夜间睡眠时垂体催乳素分泌比白天高,尤其在深睡眠时分泌更多。
病理性因素:
垂体疾病:垂体催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的垂体疾病,约占90%。垂体其他肿瘤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生长激素瘤等,也可能因肿瘤压迫垂体柄等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多。
下丘脑疾病: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炎症等可影响催乳素抑制因子(多巴胺)的分泌,使垂体催乳素分泌失去抑制而增多。
系统性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可反馈性引起垂体催乳素分泌增加;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对催乳素的清除减少,也可导致催乳素升高。
药物性因素: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胃肠动力药,可阻断多巴胺对垂体催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导致催乳素升高。
雌激素: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可刺激垂体催乳素分泌细胞增生,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比如一些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可能出现催乳素轻度升高。
二、垂体催乳素高的表现
女性表现:
月经紊乱: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稀发、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闭经。青春期女性可能出现初潮延迟、经量少等;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
泌乳:非妊娠期和非哺乳期出现乳汁分泌,可单侧或双侧乳房分泌少量乳汁,乳汁性状多为清亮或乳白色。
不孕:高催乳素可抑制排卵,影响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着床,从而导致女性不孕。
性功能减退: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性欲减退、性交疼痛等。
男性表现:
性功能障碍:常见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射精障碍等。
乳房发育:部分男性患者可出现乳房女性化,表现为乳房增大、胀痛等。
生精障碍:可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影响生育能力。
其他表现:
骨质疏松:长期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尤其是女性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等症状。
头痛、视力改变:垂体催乳素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视神经交叉,导致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常见的视野缺损为双颞侧偏盲。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高催乳素血症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青春期女性和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和生育相关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男性患者则更关注性功能和生育方面的问题;有垂体疾病病史的人群,可能原有疾病的症状会因催乳素升高而加重;长期服用可能导致催乳素升高药物的人群,在停药后若催乳素仍未恢复正常,需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因。对于儿童患者,高催乳素血症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