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打呼噜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年龄方面儿童与腺样体等发育及中老年肌肉松弛有关,性别上男性更年期后发生率高,生活方式中肥胖、长期饮酒吸烟易致,病史有鼻部、咽部疾病易引发,危害包括影响多系统功能及儿童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睡眠中打呼噜伴呼吸暂停、憋醒、夜尿增多及白天嗜睡等,严重时需就医检查并针对情况治疗。
晚上睡觉打呼噜可能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等。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方面
儿童时期,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等可能导致上气道狭窄,从而引起打呼噜。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群肌肉松弛等因素也容易导致上气道堵塞引发打呼噜。例如,儿童腺样体在6-7岁时增生最明显,10岁以后逐渐萎缩,所以儿童期打呼噜与腺样体等发育情况密切相关;中老年人生理性的肌肉松弛,尤其是咽部肌肉松弛,使得气道在睡眠时容易塌陷,增加打呼噜的风险。
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在更年期后打呼噜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男性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上气道肌肉等组织的功能状态,相对更容易出现上气道狭窄导致打呼噜。
2.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气道周围脂肪沉积会压迫气道,导致气道狭窄,增加打呼噜的概率。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超过正常范围的人群,发生打呼噜及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显著升高。
长期饮酒、吸烟也会加重打呼噜。饮酒会导致咽部肌肉进一步松弛,加重气道堵塞;吸烟会引起上气道炎症反应,使气道黏膜水肿,增加气道狭窄的可能性。
3.病史因素
有鼻部疾病病史的人,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会影响鼻腔通气,进而导致睡眠时用口呼吸,增加打呼噜的发生风险。例如鼻息肉会占据鼻腔空间,使空气进出受阻,迫使患者在睡眠时通过口腔呼吸,而口腔呼吸时上气道结构的改变容易引发打呼噜。
有咽部疾病病史,像扁桃体肥大、咽部肿瘤等,会直接造成上气道狭窄,从而引起打呼噜。比如扁桃体肥大时,会阻塞咽腔,导致气道不通畅,引起打呼噜。
二、危害及相关表现
1.对健康的危害
长期打呼噜会导致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起机体缺氧,进而影响多个系统功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可能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因为缺氧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长期下去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睡眠质量差,大脑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影响神经功能。
儿童长期打呼噜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睡眠中缺氧会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等,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
2.相关表现
典型表现为睡眠中打呼噜伴有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十秒不等,然后会突然发出鼾声恢复呼吸。同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夜间憋醒、夜尿增多等表现。白天则表现为嗜睡,在工作、学习等场合容易犯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如果发现晚上睡觉打呼噜情况较严重或伴有上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多导睡眠监测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肥胖患者建议减重,对于有鼻部、咽部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等。
















